学生作品
您所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学生天地 > 学生作品

吟诵蕴历史——诗之物语

2014-07-23
浏览次数:1535次
返回列表

学生姓名:何振东 指导教师:林雪枚

一声一韵里,一琴一首曲。一日换一季,一世迎一聚。

诗歌,是我国最古老、最典雅的文学体裁,经久不衰,至今仍脍炙人口。合乐者,称其为歌;不合乐者,称其为诗。诗的起源无从追溯,我国古代的人民在劳动、生活中富有节奏与韵律的号子、小令,在时光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,化作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枚枚闪闪发亮的勋章。

诗歌分类繁多,有乐府诗、民歌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等等,表现手法多种多样,有赋、比、兴诸如此类。它讲究音律,执着于平仄的对应,追求对称,固守于词性的配合……看似繁琐,但它们却都承载着一段段不平凡的传奇。

一、诗歌,记载着王朝的兴衰

战火纷飞的三国,民不聊生,有闲情逸致作诗之人,多为睥睨天下的统治阶级。曹操横索赋诗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”字里行间流淌着吞并天下的豪情壮志,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,曹操的势力在当时相当得强盛。不然,何来底气写下此般诗句。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,则有南唐后主李煜哀怨的叹惋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偌大王国,轰然覆灭,自己亦沦为敌人凌辱的阶下囚,使我们不得不感叹:兴亡谁人定,盛衰岂无凭。当然,即使在国运衰微,举国一片死气沉沉时,也有诗人龚自珍的振臂高呼: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”可见,不论是傲然的誓言,还是凄楚的叹息,亦或是悲愤的呼唤,灵动的诗歌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一个时代的轮廓。可以解读出一个王朝是如日中天,还是风雨飘摇。在如此漫长时光的阻隔下,诗歌鉴赏对历史的考证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

二、诗歌,反映着生活的变迁

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在沉浸这首诗所带来的春节美好气氛的同时,还可以得出什么信息?是的,我们可以知道,在诗人王安石所生活的宋代,就已经出现了火药并且使用火药制作爆竹以供娱乐了。我们都知道盛唐极其繁荣,那么究竟繁荣到一个怎么样的程度呢?杜甫的《忆昔》对当时“开元盛世”的国泰民安之景作出了形象的诠释: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。世上万千纷繁的世象,被诗人的心灵裁剪下来,装裱在晦涩难懂却美不胜收的词句里,代代相传。时至今天,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或风调雨顺、或富庶繁华、或安居乐业的社会风貌。然而,明清时期受到“文字狱”君主专制的膨胀,鲜有有诗作得以幸存,这给我国的古诗篇章,画上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。

三、诗歌,闪烁着人性的光芒

诗歌吟咏多了,难免会对作诗的人产生好奇——他/她是谁?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?以怎样的心情,又携着怎样的表情挥洒出这些诗篇?作诗的人,层出不穷。有的是政坛高官,有的是士人学者,有的是江湖游侠……诗人身份的多样性,个人经历的多样性,以及性格上的异禀,直接促成了诗歌成千上万种格调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诗人的成长历程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来看待。李白与杜甫生活的年代十分相近,诗风却大相径庭。一个“诗仙”,风格豪放飘逸;一个“诗圣”,风格沉郁顿挫。是什么造就了“直挂云帆济沧海”与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”的不同呢?除掉性格相关的因素,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,亲眼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,正是如此,才使他的诗作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焦虑。微妙的时差,其中包含了多么重大的意义,谁也说不清楚。不过,纵然是再乐观的英雄,也唯有顺从于时势。苏轼以其豁达,随遇而安被世人所津津乐道。他被贬谪黄州、杭州、惠州期间,虽仍喜笑颜开,与当地人民共乐。但他的诗词字里行间,难免也流露出惋惜与惆怅。这表明:南宋政局也异常动荡不安,才导致了苏轼本人的颠沛流离。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,密不可分。诗人,他们是最诚实的一群人,瑰丽的诗篇不会撒谎。

沧海桑田的变迁,熔铸在奥妙无穷的句子中,耐人寻味。其中埋藏的恩怨情仇,后人已无从深究。但其中埋藏的真相、史实,还须我们亲手将它们捧出,视若珍宝,还过往的岁月一片完整的天空。


(此文章获惠州市2014年中学生优秀历史小论文比赛三等奖)     



Baidu
map